职面雾霾 Hold住幸福

作者:《首席招聘官》来源:2013年第二期 总004期时间:2013-06-26
摘要:什么是“职场雾霾”?“职场雾霾”指的是雾霾似的职场压力!而薪酬、加班、背房、健康和职场安全感成为职场人“最不满”的五大要素。你正在经历“职场雾霾”么?你怎么看待?

特邀嘉宾:
张  静:
一览英才网HR研究院执行总监
彭  旭:清华大学心理学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办主任、心理学硕士
张  雅:中信集团·广东鸿联九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职场雾霾不应扩大化

 

    张  静:彭老师能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职场雾霾”的形成到底是因为什么?
    彭  旭:好的,我先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最近几年关于职业人的一些压力谈的比较多,无论是企业的HR、企业主,还是我们心理学方面的人士。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职场雾霾”这个概念。
    第一是“职场雾霾”的成因。加班、薪酬、压力,包括婚恋,这些可能都跟“职场雾霾”有关系,分析其成因,我想这离开不开社会背景——我相信我们谈任何的跟职场有关的话题都不能摆脱社会背景。这个社会背景就是我们的社会高速发展,比如我们的房价、就业的压力、我们的加班,这些都是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由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这些外在的条件,关注得更多了。
    第二是我们不应过分地渲染化或扩大化“职场雾霾”这个概念。从我们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职场雾霾”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人觉得职场压力比较大,也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的职业蛮好的。
    比如加班,在以前,第一代到深圳打工的人,他们觉得加班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现在我们觉得加班好像就是不对的,因为劳动法好像规定每个月加班的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比如房价,就像6070年代的人和我们8090后的人讨论问题不一样,现在很多6070的人会认为,你们80后太没有道理了,一结婚就想到要房子,我们那时候那个年代的人,孩子都十几岁了才有一套像样点的房子。现在8090后认为,我结婚就一定要有房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社会大家好像觉得你应该有一个房子才是正常的,没有房子反而是不正常的。
这里面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个体差异,有人认为有雾霾,有人觉得没有那么严重。
    张  雅:我觉得“雾霾”随着时间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它也有地域性的。在我们的员工当中,在深圳的和在内地的所感受到压力肯定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前面提到的加班、房子等问题,深圳这边会受到房价的压力比较大,而在内地可能就小一些。
    “雾霾”肯定会有,促成的成份也不一样,在深圳和在西藏或者在其他地方,“雾霾”形成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如何看待“雾霾”的形成,如何去规避“雾霾”对自己的个人的影响。就比如说空气不好,总有好的地方。你自己个人的需求在哪里,你的目标在哪里,当你有了目标以后,也许有一些是“雾霾”,但是也许就成为了你的动力。

 

遇到“雾霾”,多出去走走

 

    张  静:对,我特别赞同张总说的,目标在哪里,“雾霾”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彭老师,我知道您的课题研究里就有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关爱(迷你EAP)的这样一个课程?能不能介绍下?
    彭  旭:好,我们清华心理系在深圳做了三年,一直在做两块儿事情:一个是高端培训,另外是和深圳关爱办、妇联做一些公益项目。迷你EAP大致可以分为:心理测评,心理筛查,心理学的讲座、员工的电话咨询、个案咨询,还有包括评估,这是一个很大的体系。EAP进入中国已经十多年了。
    张  静:很抱歉,彭老师我打断您一下,可能很多朋友并不清楚EAP具体是什么含义,能不能介绍下?
   彭  旭:EAP中文翻译叫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的本意就是由企业为员工付费购买的一种心理帮助的一些项目,这些项目前面说了包括测评、讲座等。广义的EAP还包括了员工家属——国外的一些员工家属也可以受益。
    刚刚前面讲到的比如“职场雾霾”、职场压力等,其实每个人都有压力。在我们心理学里,压力与工作效率是呈倒U形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你的压力越大,在一定的压力下的人的效率其实是在上升的。中等的压力情况下,人的工作效率是提高的。人如果没有压力反而讲是没有动力的。
    EAP的课程就是去做一些积极的引导。比如说加班,如果让员工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做有挑战性的事情,让他去参与团体性的决策,让他去挑战一些新的项目,他反而特别愿意去做这些事情。那EAP在这一块叫“塑造优势”,发挥自我的优势。另外会讲一些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还比如会讲如何减压,用音乐的减压方法,呼吸的减压方法等很多实用的减压方法。
    广义的EAP还会谈到婚恋问题,现在《非诚勿扰》那么火,现在婚姻问题大家都比较关注,我们会讲如何去找女朋友,婚姻中的相处等,有的企业如中兴、华为就比较关注如何与孩子沟通,因为员工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交流。
    张  静:张总,鸿联九五也有在做员工关爱这一块儿的项目,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有意思的案例?
    张  雅:其实EAP在我们企业也已经做了有一段时间了,由我们的合作伙伴协助在做。我们公司从“富士康事件”以后觉得,很多事情与其在事后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挽救,还不如事前预防。那EAP项目更多的是提前预防干预和危险警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给到员工及时的疏导。我们有做例如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可能没像彭老师那么深入。
    专家说雾霾天气是少开窗在家里呆着,我觉得对于职场雾霾来说你可能更多的是要出去走一走,多出去看一看。
    每一个人工作都有六个时期,经过蜜月期、激励期、衰退期、衰减期,最终到涅槃。“职场雾霾”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如何去面对,那我们觉得在EAP可能是中间的一种方式方法,但是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管子的《心术》有句话,“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就是你不需要做其他事情,真正的是靠自己的内心的平衡。
    所以,我们企业一定要让员工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树立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就需要有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项工作,同时做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然后就是多出去走一走。你不能仅仅是为工作而工作,你的工作是为了你更好的生活。出去走一走也许你的心境就宽很多,很多“雾霾”就会自然的消失了。

 

每个人都会遇到职业倦怠

 

    张  静:谈完“职场雾霾”,其实还有一些词,比如“职业倦怠”,这个也是在职场待了一段时间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两位能不能结合各自的职业经历中跟我们谈一谈?
    彭  旭: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一个工作心情图。每当放假的时候,我们的脸色是特别高兴,一到上班的时候我们就哭丧着脸。
    张  静:人家说上班的心情都沉重过上坟。清明小长假过后就看到这样的话。
    彭  旭:很多的微博网友自我调侃,“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五六七天不想上班”。从我们的研究和掌握的数据来看,一到三年的人是出现职业倦怠比例最高的。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当时也采访了一些当事人。比如我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我得学以致用对不对?我得找个会计的工作——有时候也不是我非要找会计工作,而是我只能找会计工作。做了一年后发现,我的性格不适合做会计,我可能更适合做一些营销方面的工作。这时候就开始讨厌现在的工作了,但是讨厌的工作要养家糊口、租房子,以后还得找女朋友,那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矛盾,开始出现冲突了。我不干的话现在重新去找营销的工作不一定有这么好的待遇,起码现在有七八千的待遇了。如果我要是干下去吧,我又不喜欢。
    还有一部分人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他原本所喜欢的工作,和企业本身也有关系。比如工作了两三年之后发现没有晋升通道,发现自己进入了瓶颈期了,是就出现倦怠了。
    张  雅:可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你会觉得这也许不是你所喜欢的工作。我们是这样看的,其实对于你所喜欢的工作,是因为你在做这一块,所以你觉得不喜欢,而觉得另外一份工作好像更好一些——我们不排除确实有一些是不适应——这好比旅游,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如果老是以这种心态去看待工作的话,那他隔了几年之后照样会出现这种倦怠期。
   我认为要对倦怠有一些改善的话,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目标在哪儿?你的工作有没有不断地向你的目标靠近?人是需要不断激励的,只要有目标,你达到这些目标后,你才觉得有成就感,它才能不断激励你向前走——别看别人的工作都挺好,其实每一份光鲜的工作背后都有一份辛酸。
   彭  旭:我们国家前几年一直鼓励“先就业后择业”,这个其实是为了完成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这个政策本身也不好说它好还是不好,因为确实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他可以通过一段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可取的。
    但是当遇到“职业倦怠”,我们会先做个职业测评,找到他的优势,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跟当下的工作做一个匹配。本来适合他的工作倦怠了,那这肯定是跟他自身有原因。比如说不愿意付出、企业领导指导不够、企业的上升空间不够等等,原因是蛮多的。
不过我觉得每一个遇到“职业倦怠”的职场人士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去逃避这些事情。

 

用积极的心态来化解“雾霾”

 

    张  静:那么职场人士该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呢?
    张  雅:一个刚刚入职的员工,很多人会说我和这个专业不合适,我的性格不合适,我想说的是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
    我们公司有一些金融类的产品,我们曾经尝试在全国各地的金融学校去招员工,招的学生基本是都是金融专业的,应该说专业是对口的。但是我们后来发现,当你招的全部是金融行业的员工,你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发展是很单一的。后期我们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配比,比如我们70%是金融行业,30%是其他行业,有学韩语的,学医的等等。
    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门工具,你的工作是你生活的一门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是同一类专业照样可以做好工作。
    彭  旭:我们曾经做的一个研究,分析了在一个效益特别好的企业和效益一般的企业和快要倒闭的企业,分析了当中人的心态和每天的表达方式,就发现在效益特别好的企业,人们在说话的时候积极的词汇和消极的词汇的比例是3:1,效益一般的企业大概是2:1,快要倒闭的企业刚好反过来,大概是1:1.9。这就是说你每天看到积极的事情自己也会很积极,这就说明要预防“职业倦怠”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要成功,先发疯”,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些偏执型功能障碍的。
    张  雅:可能我要打断下,其实我并不赞同一味地去推崇成功。只有说真正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他才是真正成功的。不管他的事业做成什么样,也许他就喜欢下午4点下班!为什么出现“职场雾霾”?就是因为大家都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张  静:我觉得这个幸福或者成功的标准太单一了。比如说,有些人就觉得回家带孩子照顾老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她来讲就是成功。但是我们现在社会很多成功的标准拉成一条线了,一定要怎么样——要有很多钱,要住大房子,开好车,要赢得很多人的尊敬,那才叫成功,我觉得这个倒不一定,不是不鼓励大家不努力,而是要和自己的目标要切合实际。
    彭  旭:我再补充一下前面说的,除了积极的词汇,人际关系好的人会很幸福。在美国人眼里,最幸福的事是和家人在一起。中国人也是这样,我们对家的概念也会更重一些。反过来说,当我们面对“职场雾霾”的时候,有社会支持非常重要。还有一个研究非常有意思,女性的幸福来源第一是孩子,第二竟然不是老公,是闺蜜,你们认同吧?
    张  静:我认同。有些不能和老公说,但可以和闺蜜说。
    彭  旭:没错,所以我刚讲的关系对于我们化解“职场雾霾”很重要。你有一个积极的同事关系、上级关系,这都很重要的。
第三个就是要懂得感恩。感恩的人一般来讲幸福指数比较高——学会感激生活遇到的每一个人。现在企业的员工可能比较差一些,你不欠我的,我也不欠你的。
    张  静:我们一览的企业文化正好是“感恩、尽责、专业、合作、超越”,“感恩”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能我们的幸福指数比较高一点的。
    彭  旭:关于感恩,有这样的说法,要感谢老板。为什么要感谢老板,老板就像开赌场的,老板给你提供赚钱的机会,所以你要感谢他,如果没有他你就没有赚钱的机会。
    张  雅:现在的人会认为,我不在你这儿挣钱,我还不能在别的单位挣钱吗?他会这么考虑问题。
    彭  旭:但是很多人他忘记了,他之所以能在新的单位挣钱,是因为在前一家单位得到了成长和积累,没有这个积累就没有成长。尤其是刚毕业的人,要特别感谢第一个老板和第一家企业给你的机会。第一年的应届毕业生是负资产,培养他就需要两三个月,熟悉环境还要两三个月,等到会干活的时候他所做的工作和公司对他的付出是远远匹配不上的。很多人在离开这家企业的时候还说这家企业不好。
    张  静:我特别同意彭老师说的。我特别要感谢我以前一个特别挑剔的老板。我觉得没有他就不能养成我今天这样的职业习惯和工作的态度,他塑造了我。
    有效的引导和干预企业在职员工摆脱职场雾霾、职业倦怠,二位觉得人力资源工作应该可以有哪些更好的作为?这就延伸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张  雅:我有一点感触特别深的是,以往的人力资源工作是发文件,大家照这个执行。而现在则是要以营销的手段去推进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彭  旭:张总在一线非常有经验。我们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当员工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这个员工不行了,第二种是这个员工遇到问题了。当一个员工对你说领导,我要辞职的时候意味着他摊上事儿了,他遇到问题了。他希望你给他帮助。这个时候我们要看他是遇到什么问题了,我们来帮他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第一点首先就是接纳,无论什么样的人。如果能够帮助到员工,就能够成为交心的人。
    张  静:职业生涯伴随人的大半生,可以说职业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命运沉浮,无论是“职场雾霾”,还是“职业倦怠”,我们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驱散“雾霾”,努力营造一个健康、阳光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