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被最低工资标准伤了?

作者:《首席招聘官》来源:2012年第二期 总002期时间:2012-11-16
摘要: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迫使阿迪达斯等跨国企业集体“出逃“,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是否已名不副实?

    7月18日,德国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对媒体表示,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关闭在中国的惟一直属工厂。该生产基地注册在苏州工业园区内,坐落于当地的星汉街5号。
    据悉,阿迪达斯早几年之前在苏州的工厂一直保持相对稳定,2005年,甚至连阿迪达斯中国区配送中心也落户在了苏州工业园区。不过到了2008年,事情开始起了变化。阿迪达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纳(Herbert Hainer)在接受德国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在宣布关闭工厂的同时,阿迪达斯对外强调,将会为受影响的员工“提供远高于当地法律所要求的离职补偿金”。而工厂迁移的最终去向,目的地或是东南亚。


阿迪达斯出走的背后


    阿迪达斯的出走并非因为在中国的业绩不佳,恰恰相反,阿迪达斯在中国的业绩节节攀升。据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在大中华区,其销售收入增长26%,仅次于美国。阿迪达斯表示,还将继续进行投资,“希望在2012年能在中国创造新的销售记录”。
    阿迪达斯的出走是从多方面考虑的,如欧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低,已经使得很多欧洲的在华企业不断减少人民币资产的投入。若欧元的弱势还将持续,便难保欧洲在华企业的生产线不再迁走更多。
此外,全国陆续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在增加着阿迪达斯的劳动力成本。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的两倍,而阿迪达斯归根结底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对其影响至关重要。
    在阿迪达斯之前,耐克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惟一制造工厂——太仓工厂,并遣散了将近1400名中国员工。而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最低工资标准是把双刃剑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劳动者的低工资水平难以维持日常的正常生活,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以至于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民工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地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有尊严地劳动,最低工资标准应运而生。
    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但是这个强行制定的标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它对企业的伤害尚不十分明显,但而今经济增速下滑的境况下,像阿迪达斯、耐克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不得不将产业链的触角延伸至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虽说阿迪达斯在国内只是关闭了一家直属工厂,其余300余家代工厂还在持续,但是阿迪达斯不用再考虑人工成本的问题,而是将这个风险转嫁给代工厂家,使其利润被压缩,令这些工厂的生存举步维艰。据悉,已经有不少企业倒闭或外迁。如果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受影响的还将有代工厂里近30万工人及数不清的供应商。


挥别人口红利,拥抱技能红利


    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令其有尊严地劳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中国企业已经无法单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生存,它们被迫走向了转型之路——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阿迪达斯、耐克等跨国巨头的出走,在某种意义上宣告着中国的人口红利行将耗尽。
    在麦肯锡近期发表的《全球劳动力报告》中就提到过这一问题。“在未来20年,印度、南亚及非洲地区的年轻发展中经济体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劳动力供应的主要来源地。”不过它也为中国企业指明了方向,“中国则承担起一个全新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角色,即成为高技能劳动者的最大供应池。”它意味着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期,中国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培训,是专业的工人和高技能人才,而不是源源不断的农民工。结构人口红利将取代总量人口红利,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或许有一天,中国真的将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就是那一天,中国经济已经在适应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