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传敏,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华为工作17年,担任企业战略部部长等职。2014年,自主成立深圳长桑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通过穿戴设备和服务构建个人数据模型和健康管理。
去伞友俱乐部,听韦传敏做分享,标题是《穿戴设备之人体体征参数连续测量的实现》。邀请页面上关于他的介绍很简单,就一句话,比起动辄一堆名头的嘉宾,略显单薄。但这似乎并没影响诸多“伞友”的热情,因为他分享的课题,内容很“干”,每次翻动演讲PPT的时候,必定有一群人拿出手机,起身拍照。这场面就很有些大牌的意味了。
一场分享讲完,从行业运营模块,讲到参数测量算法,再从严肃科学讲到临床医学,潇洒写意。只是在最后的结束词上,腼腆地卖了个关于自己的小广告。韦传敏给人的感觉,比起在商海沉浮的CEO身份,更像是个满身匠气的学者。很难免的让人与公司的名称联想起来,那个可能有着相似气质的老人,神医扁鹊之师——长桑君,只是他穿了双时髦的“牛津”靴。
从“华为”出来创业“长桑”,是为了走在世界的前面
跟老韦聊天,开场话题不可免俗地扯到了“华为”身上。面对这个俗套的问题,和自己奉献了17年青春的老东家,韦传敏明显已经被问过多次,表现已经很淡定。
华为战略发展部部长,一般人看来这得多大官了。这顶帽子他一口气戴了10来年,2014年才自己摘下来,成立了如今的“长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难免有人想问问为什么?
“毕竟在华为那么多年,这个品牌的基因已经深入骨髓。因为工作的关系,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式也一直在关注。内燃机的问世,推动了以汽车工业为龙头的经济飞跃,持续了整整50年。随后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造就了一直火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真正的技术创新,都会开启一轮全新的经济浪潮。”
“下一个未来在哪儿?现在全球有52亿台手机,中国又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在这个领域,P2P几乎已经被做到了极限,下一步,我觉得就该是人机‘对话’了。开启下一个‘时代’的行业,很有可能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之前的没赶上,这一趟我不想错过。毕竟有些机会,遇到上就要抢占先机,扭扭捏捏就错过了。”
记者觉得这些都是实在话,13跟14年是培育期,大家都在摸索。
现在行业已经初见雏形。数据显示,回顾2014年,国内仅移动医疗项目全年共投资超80余起,是过去5年案例数总和的近3倍,总融资额亦是近7亿美金,可谓是一个井喷之年。
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尽管医疗领域一贯相对保守,与互联网的融合速度远不及其他行业,但在巨大的市场刚需及政策利好的形势下,2015年的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将迎来群雄并起的时代。
致力学术突破,拓展商业边际
谈及长桑创业的经历,韦传敏只是笑,很真切的自嘲:“首先是‘后悔’,现在再选一次的话,多半没当初的勇气了。差一年就可以退休的时候,跑出来自立门户,聊发少年狂,肯定很累。尤其是现在的状况,这一行的公司都很难过,是行业大势。但公司从创业到现在,不到半年,靠着几万美金的研发费用,就拥有了4项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国际专利,也还算对得起当初的选择。”
“智能穿戴设备的技术大背景是血压测量的算法,目前市场有不少产品动辄以大数据采集说事,但这是不严谨的。测试场景的转换,导致了原有算法肯定会出现偏差,这样采集来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在这个基础上谈大数据显得就没什么意义。毕竟医学是严肃的,需要大量临床测试来求证。”
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摆在哪里,多家机构的预测,全球市场链接的经济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这千亿弱水,取哪一瓢来饮,也就成了学问。对此韦传敏和长桑也有自己的考量。
“目前整个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格局,还是受了学术理论的限制。毕竟智能产品的突破,基础还是在与学术的领域突破。从学术到产品是一个过程。做研发的不能给消费者画饼,忽悠一些技术水平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的玩法。长桑科技未来的一个重头,还是定位于,对人体生物信息的捕获,和血压测量的算法突破上。不敢说颠覆二字,但致力于研发改变目前基于克氏算法的技术,一直都是我们的目标。从家用辅助设备出发,未来根据技术发展,逐步展望到医疗领域,这样的大健康产品整合,才是长桑科技的蓝图。但眼下要做的,还是把现有技术融入到日常应用中,服务大众。”
高复合性的技术型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聊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老韦显得很兴奋。在他眼里,满是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但可以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对生命科学的敬畏,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态度,造就了他本人于长桑科技,在学术领域的执着。
“毕竟可以靠工作量解决的问题,根本算不上问题。但一个动力传感器不可能解决生物科学的问题,对生命科学不敬畏,就可以理解为对产品的不负责。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高级人才来推动。”
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领域,包含了生物科学,信息技术,医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一般的专业协作确实很难达到无缝的工作衔接。这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高复合性的职业需求。这种大面积跨越专业和学术领域的实战模式,所磨砺出来的也必定是最顶级精英人才。
“按目前的发展水平,2017年底,学术界在器件计算能力将会有重大的突破,届时整个行业将迎来一次变革,谁准备得更充分,就能站在前面领跑,这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希望国内的一流人才们,能严格要求自己,抓住时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