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8日,东方园林搬进了集生态艺术与建筑艺术之辉煌的新办公楼,就在迁址庆典上,董事长何巧女宣布东方园林第二创业的发展战略升级为“心系地球”,踏上二次创业的雄伟征程。这时距东方园林从园林景观升级为生态的第一次变身,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
二次创业期的东方园林升级为投资控股集团,并制定了涵盖生态环保、文旅婚庆、互联网+、医疗、保险等五大板块全新版图。公司计划在此期间打造近10个在行业能够名列前茅的业务品牌,并在5-10年内冲刺5000亿市值——这对二次创业的东方园林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
就在东方园林梦幻般的新办公大楼里,我们采访了东方园林设计公司HRD&总部高级招聘师李静,请她和我们分享了全新的东方园林,它的人才理念以及对未来的设想。
东方园林是一家有着家国情怀,积极进取的企业
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东方园林。
李 静: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如果从何董北京林业大学的花房算起,东方园林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是中国园林第一股,全球景观行业市值最大的公司。目前3000余人,涉及景观生态、环保、文旅婚庆、互联网等业态。
回顾东方园林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期:
1990-2005年,创业探索期,产品创造价值时期(从植物租摆到地产景观),公司收入实现从0到2亿的飞跃;
2006年-2012年,一次创业期,理念创造价值(从地标景观到城市景观系统),公司收入从2亿到40亿的飞跃;
2012年-2018年,二次创业期,使命创造价值(让城市更生态、更美好)。
二次创业,东方园林以“让中国没有污染”为使命,致力于“让城市更生态、更美丽,让生活更幸福、更美好”,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双千亿,即在2019年实现千亿市值,5-10年内冲刺5000亿市值。
为实现这一目标,东方园林一方面加大水生态业务、环保业务以及文旅婚庆业务的投资,另一方面,将互联网科技转型为互联网投资作为其在战略部署上的着力点。经过2014年的筹备,东方园林创新性地将生态金融概念引入业务发展当中,实现了向第三方金融模式和PPP投资模式的蝶变。企业相继与北京市房山区、长春市绿园区、武汉市江夏区、襄阳等地方政府签署了总计达300亿的PPP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PPP项目的签订,标志着东方园林在完善大城市业务布局,大胆探索与创新投资模式的领域已经初见成效。同时,作为中国生态环保领头者的东方园林,秉承着“让城市更生态、更美丽,让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的信念,不断地为中国生态环保做出贡献。
东方园林在景观生态业务领域,目前已完成奥运中心区、上海世博园、苏州金鸡湖、通州运河文化广场、株洲神农城中央广场等景观系统,打造城市专属形象名片,奠定了市政园林领域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在水生态业务领域,我们提出了以水资源管理、水域污染治理和水域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的”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目前已迅速进入100个城市——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城市生态环保的领导者。此外,我们还涉足水务工程、危废处理和土壤修复等环保业务领域,目前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您是什么时候加盟东方园林的?在您看来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李 静:我是2010年加盟东方园林的,是设计公司的首任HRD,后来调到景观总部、集团总部。
在我刚加盟东方园林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何董在一周内给我们开了两次会。当时公司接了很多设计工程一体化项目,但是缺乏相关领域设计师——当时设计人才的供给严重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何董要求一个月内招80个设计师。我和另外一个同事一起承接了这项工作,那时候没日没夜地想尽各种渠道、办法找到候选人,邀约、面试,最后在40天内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创造了业内稀缺人才最高效的招聘记录——后来盘点才知道,公司十年来也就积累了42名设计师。
我刚加盟公司的时候,公司是800人,一年后,公司规模达到2000余人。这都是人力资源全体同仁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同年,公司人力资源系统被评为公司优秀团队,也是当年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团队。所以在我看来,东方园林是一个有着拼搏奋斗,不断创新突破自己,感恩回馈员工和社会这样情怀的企业。
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东方园林?
李 静:我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的。首先是因为行业,东方园林从事景观生态环保领域——这毋庸置疑是蓝海领域,是朝阳行业。其次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讲,在一个朝阳行业,找到了一艘航母,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先分析大势很重要,随着行业的深入和发展,你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招聘就是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最佳匹配
可否简单分析一下目前行业的市场形势。它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李 静:刚才我说过,东方园林从事的是朝阳产业。李克强总理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曾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我们公司的使命就是“让中国没有污染”,这无疑给公司二次创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环境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战略定位、商务模式的不断探索创新。以传统景观生态行业为契机,向新的业务领域(生态、环保)探索进军,以传统的商务模式向金融模式和PPP投资模式转变,实现证明公司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和第一时间新商务模式的探索是成功的,公司已经有300亿的PPP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必将有更多优秀的景观生态项目随之落地。
二十余年的发展,在东方园林人的血液中从来都是迎接挑战,适时而变,使自己不断化茧成蝶。
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公司有着怎样的规划?目前我们亟需什么样的人才,来推动公司未来的发展?
李 静:招聘是一件很综合的事情,需要掌握外部人才市场,也要掌握内部需求,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最佳匹配。公司最重要的人才规划,就是供给和需求的规划。只有明确公司战略定位、了解公司业务、各各岗位职责、用人要求、每个部门特点、领导风格等,同时了解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才能很好的做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控制,才能做好招聘工作。比方说,根据公司产值情况,适时动态的调整人力补充计划,实现动态平衡——该控编时控编,该招聘时优先保证重点岗位招聘到位。
随着公司商务模式的不断探索创新,未来会相对注重金融、生态环保人才的引进、吸纳工作,这也是我近期的工作重点。
我们如何开展这些金融人才的招聘工作?
李 静:对于专业类的,我们主要从会计师事务所、律所、资产重组、证券公司里找。主要看个人发展,不想做合伙人的,可以到上市公司企业里来发展,深入了解一个朝阳行业。对于综合类的,我们寻找能够背指标带团队的人才,选择时更看重以往的业绩和个人发展意愿,即愿意来朝阳行业实体企业做的信心和以往的经验背景,成功案例,能力意愿并重。
为优秀人才搭建量身定做的精彩舞台
通常我们是如何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
李 静:对于关键管理人才,我们主要以平台、事业和薪水来吸引——我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没有天花板,因人量身定做的发展模式和长期发展的股权激励措施;对于专业人才,我们主要以工作成果激励、职业规划和薪水来吸引——公司设计了公平公正的项目考核模式,以结果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在职业规划上,打通专业人才的发展路径,不是一定要往管理岗晋升才有发展,分为管理线和专业线两条职业发展通道,适合走技术路线的人才一样可以得到尊重,拿与同级别管理岗位一样的薪水。
当然,对于人才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在于行业。我们可以类比看看地产行业,在十多年前,地产也能算作朝阳行业,如果你找到航母型企业,哪怕只是在里面做一名普通员工,深度学习,待上3年以上,做到经理,随着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到第二类阵营的公司,你甚至就可以做到副总裁。如今的景观生态行业就好比10多年前的地产行业,政府决心向污染宣战,15-20年治理是治理不完的,所以这个行业目前还是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人才来讲,能够到东方园林来积累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您怎么看待雇主品牌?
李 静:很重要。公司高层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从历次招聘中也能看出,东方园林已从传统的寻访职业经理人,到寻访事业合作人的转变。这里可以为您搭建一个量身定做的精彩舞台,董事长助您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蔡远航先生加盟东方园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蔡远航先生,做过15年演员(西游记里的“小唐僧”扮演者),15年营销策划人,在他自己的婚礼策划中他选择将旋转木马搬到婚礼现场,回归童年纯真的创意引起了何董的关注。2013年底,早已在大型公关、广告、营销活动领域树立声名的蔡远航被何董的新构想所打动,成为了东方园林五大板块之一的东方玫瑰婚尚板块执行总裁。像蔡远航先生这样的例子,在东方园林不胜枚举。
最后可否请您分享一下对人才招聘趋势的一些看法。
李 静:在东方园林,不同类别的岗位需求呈现不同的态势。比方说,传统工程、设计类的人才,需求不多——应运而生的是海绵城市设计人才、水利水生态工程人才。资本金融类的职位需求也在增多,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做好传统实体业务的同事,也在向资本市场要效益,导致投资、并购类的岗位需求增多……
作为生态环保的标杆企业,东方园林正在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参与中国城市生态的建设大业。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不同的人才来贡献力量。相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也会有很多同行面临着这样的状况,这对未来的人才市场以及人才的职业发展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东方园林作为生态治理领域的先行者,也愿意做生态金融创新的试验田。2012年“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成立,目标是通过在各个领域播撒下公益的种子,推动和支持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呼吁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打造中国公益生态环境。何巧女还参加了发起成立中国生态产业基金的倡议会,希望通过在金融产品和工具上的创新,带动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让更多的市场力量,参与到生态治理中来。
相信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热爱生态公益人士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必将得到改善,东方园林人的梦想——“让中国没有污染,让城市更生态、更美丽,让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